所謂食物不耐受是一種食物或幾種食物引起的復雜的變態反應疾病。人們對特定食物產生不耐受,不會像傳統理解上的食物過敏原一樣迅速發病,因為食物不耐受可能需要幾天或者更長的時間表現臨床癥狀。
食物不耐受涉及的患者范圍廣泛,人群中有45%的人對某些食物產生不同程度的遲發性過敏。嬰兒與兒童的發生率比成人要高。我們已有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大約一半以上的0~6歲兒童會對一種或幾種食物產生不耐受,由于其緩慢的致病過程和繁多的食物種類很難被患者自我認知和診斷,在中國由于食物結構變化和歐美輔食的引入,兒童的食物不耐受群體增加更為迅猛。
套餐A 常見14項 必測套餐 | |
常見食物 | 雞蛋、牛奶、豬肉、牛肉、雞肉、鱈魚、蝦、蟹、大米/大麥、小麥、玉米、大豆、蘑菇、西紅柿 |
套餐B 90項 全面檢測套餐 | |
糧食類(9項) | 麥、蕎麥、玉米、麥芽、小米、燕麥、大米、黑麥、小麥 |
水果類(14項) | 蘋果、香蕉、葡萄、橘子、柚子、菠蘿、草莓、檸檬、橄欖、肉桂、桃、鱷梨、越橘(藍莓)、哈密瓜 |
肉蛋類(5項) | 牛肉、豬肉、火雞、雞肉、雞蛋(蛋清/蛋黃) |
蔬菜類(23項) | 黃瓜、茄子、芹菜、菠菜、蘑菇、大蒜、青椒/彩椒、洋蔥、歐芹(香芹)、椰菜(西蘭花)、菜花(花菜)、南瓜、甘薯(紅薯)、西紅柿、卷心菜(蓮花白)、馬鈴薯、薺菜籽、紅蘿卜、紅花籽、紅辣椒、嫩豌豆(荷蘭豆)、雜色豌豆、球葉萵苣(卷心萵苣) |
奶制品(8項) | 牛奶、羊奶、黃油、酸乳酪(酸牛奶)、白軟干酪、美式干酪、切達干酪(車打奶酪)、瑞士硬干酪 |
調料類(4項) | 蔗糖、蜂蜜、紅茶、煙草 |
堅果類(9項) | 花生、大豆、芝麻、青豆、腰果、杏仁、葵花籽(瓜子)、黑胡桃(核桃)、利馬豆(哈巴豆) |
海鮮類(13項) | 蝦、蛤、龍蝦、螃蟹、扇貝、鱈魚、鰨魚、鱒魚、牡蠣、沙丁魚、金槍魚(吞拿魚)、大比目魚、大馬哈魚(三文魚) |
巧克力類(3項) | 咖啡、巧克力、可樂豆 |
酵母類(2項) | 啤酒酵母、面包酵母 |
食物不耐受 | 傳統意義食物過敏 | |
發病率 | 50%(人群) | 1.5%(人群) |
發作特點 | 延遲性 | 速發性 |
作用機制 | IgG介導 | IgE介導 |
發病時間 | 一般在進食不耐受食物2-24小時后出現反應 | 進食敏感食物后2小時內發病 |
發病人群 | 各年齡段的人群 | 主要見于兒童,成人相對較少 |
常見癥狀 | 各種各樣的慢性癥狀 | 主要表現為蕁麻疹、濕疹、嘔吐、腹瀉等典型過敏癥狀 |
發病組織 | 人體各組織器官都可能受累 | 主要影響皮膚、呼吸道和消化系統 |
診斷難易 | 起病隱匿、涉及食物較多,患者難以自我發現不耐受食物 | 發作迅速、涉及食物較少,患者容易自我發現敏感食物 |
敏感食物 | 常為喜食食物 | 多為不常吃的食物 |
檢測手段 | IgE常為陰性,IgG檢測陽性 | IgE檢測及皮膚實驗陽性 |
治療措施 | 忌食不耐受食物 | 免疫及對癥治療 |
預后情況 | 忌食后6個月,癥狀多能消除 | 多為長期過敏 |